孟梓言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爱去小说网aiquxiaoshuo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d更重要是跟着他干不会吃亏”“你知道就好,工程质量上你要给监理方讲清楚,务必确保工程质量,必须得按照设计来保质保量地完成。另外,何总最痛恨欠工人的钱,你也得提前安排好,要是出了乱子,我们都脱不了爪爪”
开盘之后,老刘选了一批优质户型提前交给了何兴旺。
何兴旺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转交给了唐悦。唐悦当即召开了分房大会,为了体现公平公正,只要工五年以上,年度考核为合格的均能分到一套不错的房产。
每个老师分到房产之后,何兴旺又组织设计师挨着统计风格需求,对他们的户型进行定制装修。至于这笔钱和购房的钱,自然也就从何大海的公益基金中列支。这是鲜家嘴给这些优秀老师的承诺,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。
这些年,鲜家嘴的人才流动很大。到公司的,到学校的,能够留下来的都是铁了心要跟鲜家嘴一起发展的人才。像何大山、驼子李、何老六和何兴旺这样的人,学历都很低,最高的也就是何大山高中毕业,而何兴旺和何老六才初中毕业。随着村里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公司专业化人才的需求,让他们越来越意识都,知识的可贵和人才的可贵。
有了何大海组建的这支公益性基金,何大山的心也就越来越大。他已经开始在琢磨,怎样解决这些人养老的问题。生态养老社区的第三期工程,他已经不准备在对外租赁,而是集中用来解决这些人的养老问题。只要肯在鲜家嘴干上二十五年到三十年,村里无条件赠送他们一人一套养老民宿。配套福利待遇参照生态养老社区对外服务的标准。
对于何大山这些大动,何晓敏心里很不倘然。李太沟村与鲜家嘴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,李太沟村的产业大都给鲜家嘴做配套支撑,村民们享受的福利待遇与鲜家嘴还差得很远。
他很头疼,每次见着自家的老婆,感觉都要低她一等。他老婆接下了他当年的职位,干起事来比他还要吹糠见米,以至于他感觉自个不是在跟何大山打擂台,而是在跟自个的老婆在打擂台赛。之前的优越感被一扫而空,只得苦哈哈地跟他老爸似的回到家里当起了耙耳朵。“老婆,你能不能悠着点,等等我啊”
他苦哈哈地求着说道。
他老婆噗嗤一笑,啐了他一口道,没球出息让我等你,我咋个等你事情一件件的每天都在赶着趟子,想停也停不下来啊“要不你再给我生个老二”
他的主意打得倒是挺光明正大,他老婆嘿嘿地拧了他一把耳朵,“美得你,除非你们的村集体收入能够达到我们的十分之一,否则你想得没得想”“十分之一,那不就是2个亿你干脆要了我的老命算了。”
“我可跟你说,大海叔有意聘请我为村里集团公司的职业经理人,你娃要是再不努力,嘿嘿,你啊可能真就撵不上趟了”“你就你你当职业经理人,那不就是要当总经理,那大山叔该怎么办”
“他啊,当总裁啊反正六叔已经迷上了他的老手艺,兴旺叔也志不在此,大海叔更不用说了,他啊一门心思在村上管理上,早就想甩拖了”
何晓敏心里比吃了苍蝇还难受。“大海叔,这招是不是太狠了往后,我还怎么跟你争啊,争来争去倒是争成了一家人打架”“大海叔早就把你娃看透了哦,你娃想打翻天印,没得门哦”
第三百零二章我辈皆孤独七
转眼又是半年过去,炎天暑热消退之后,大春被收割殆尽,重新被翻耕一新,细细敲碎的泥土,带着芳香的泥土味道。5s老母虫翻着白白的肚皮,受孕之后,鼓鼓囊囊地伸着懒腰,又飞快地钻进了更深的泥土,去养精蓄水孵化儿女。等到春寒料峭,春的油菜和麦,发出嫩芽,长出嫩叶,又该到了它们称王称霸的时候。
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有江湖,就有纷争。
老师们分了房子,何兴旺很大度地让出了属于唐熙的那一份,但这并不能封住那些婆婆们的嘴巴。即便是唐熙也是有口难辩,不是每处房子都是好房子,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和看待风水程度的不一样,看问题的眼光也不一样。何兴旺自认为老刘匹配的这些房子,都是上风上水的好房子,但怪人就是多,很多人就觉得自家的跟别的人家比起来,就不是那么的好。
“挑房子都是抓阄,凭的是个人的运气,这本身就不公平,应该按照先来后到来抓。”
何兴旺算是看出来了,村里的这群有文化的姑娘,都被村里那群吆二喝三的年轻给带坏了。他很不服气地找到何大海,何大海皱了皱眉头,低声骂道,谁叫你要充什么大尾巴狼,当什么高风亮节,老子又不缺你那么几个
“敢情我还让错了”
“你是错了,你为什么要把属于唐悦的那一份撇开你凭什么替人家做主”
何兴旺这才想明白,敢情问题都还出在自个老婆唐悦的身上。何兴旺怄气不过,给唐悦也扔了一把钥匙。“给,这是给你肚子里孩子的嫁妆”
唐悦莫名其妙地看着他,“你哪根筋出错了不是说好了,我们不要吗”
“你不要行吗你不要,村里那些打着恋爱幌子的年轻,能够放过我”
“啥意思”
“还不懂啊,我们当好人,有的人不愿意当好人,我们挡着人家的路了。”
见唐悦也领了房子,村里的年轻果然高兴了,那些还没有资格领房子的女青年也更加高兴了。眉来眼去的一群人,很快因为房子的事情打成了一片。该恋爱的恋爱,该准备上门求亲的求亲,何兴旺骂骂咧咧地嘟嚷道,真他娘的怪事了,没说房子的事情,都藏着捏着,一说房子的事情,都翘着尾巴打成了冤家。
何大海没有把话说透,家家都有本账,明面上大家共同发展,但真要到了利益取舍的时候,又有多少人真就是那么的耿直痛快。都打着九九,算着各自的算盘。表面上为了是一套在城里的嫁妆,其实还是打着村里生态养老社区的主意,那才是将来长远的大计。5s村里绝大多数人都看得很明白,真要靠着贡献和功劳,等到猴年马月说不定都排不上号。讨一门媳妇,不费力气便讨到了好处。自然是谁都不想放过。
何大海看问题就是这般古怪,对这种风气他不得没有制止,反而还鼓动那些外地来的年轻女教师,主动跟村里的那群年轻谈恋爱。他还甚至放出话来,只有在村里结婚生子,将来孩子的上学问题,村里也一并解决了。
村里最高兴的不是那群晃荡在婚姻边缘的年轻人,而是他们家里的老年人。暗地里都给何大海竖起了大拇指,“大海书记办事情就是比那些青屁股子办事牢靠。”
这些年村里的老年人越活越滋润,也越活越恋家。谁都不愿意把自个的儿女嫁得太远,都想把他们留在身边。用他们的话说,甭管怎么样,至少将来病床前有个端屎端尿的亲近人。
生态养老社区越发展,反而更加刺激他们这些老年人在家里养老。生态养老社区谁都想去,都愿意惦记,但却不愿意让外面来的护士和陪护来伺候自个。外面的人再亲,还是亲不过自家的儿女,即便受点苦,被骂上几句、饿上几顿,甚至父子成仇、婆媳成恨,也都愿意被这么使唤着。
何兴旺的父母去世得早,他自然是无法体会这种反复矛盾的心情。
何大海却从老扛把子、兰花,甚至何凤山和余珍珍身上,体会得太多了。这两对老夫妻,明里暗里,甭管是故意撮合姜丫和何大山,还是每天殷勤地挂记着他和余香,心里想的还是自家的儿女孝顺自个。从沿海旅游回来,这种倾向性情绪越加严重。免费导游何启明忙得一塌糊涂,累死累活,不但没有讨到好,还落下了一身的不是。
老俩口怎么看怎么都对亲家母和亲家公不顺眼,连带着对二儿媳也更加的不满意。大哥有幸躲过了一劫,却没有躲过老妈电话里的骂声。
人越老,心眼越,越活越像个孩子。每天不使点性子,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名堂。余香更是有苦难言,从沿海回来,兰花和余珍珍每月都在算计着她的月事,时不时地给她敲响警钟。“你都快三十五了哦,过了三十五就算是大龄产妇了”
余香一脸的无语,对她们俩是一点办法都没有。何大海也很无奈,但他也没辙。余香的身体,他比谁都清楚,余香的子宫两次受伤,哪有那么容易再怀上。家里私藏的那些君子茶,被余珍珍一股脑地全都送给了余香。早晚各一杯,俩人每天都给余香打着卡。
与余香的困恼不一样,卫婷儿的麻烦也不。
卫婷儿虽然不带孩子,但独身一人,家里的父母几次三番逼着她再次相亲。但她心里早就对婚姻这档子事情,下了死亡判决书。卫婷儿在家里与父母打起了拉锯战,见着闺蜜向燕燕便一肚子的苦水。向燕燕处于三不管的状态,家里父母去世得早没法管,堂姐向月明也管不了她,闺蜜也压根不敢给她提这档子事情。她乐呵呵的一个人,帮扶着一群半大不的孩子,生活反而比卫婷儿和余香还过得有滋有味。
温馨和文长青倒是挺会挑日子,他们的宝贝女儿在春节这天出生之后,相继拜给了余香和卫婷儿当干女儿。有了三个妈的亲厚,她家的公主长得比林县山上的野花还要娇艳和聪慧。脚丫刚刚会爬,便亲热地“妈妈,爹爹”的叫过不停。每次都把余香和卫婷儿叫得心欠欠的。卫婷儿索性说,余香,这是我家预定的儿媳妇,你不准跟我抢。
余香粲然一笑,“我倒是想抢,可我拿什么跟你抢。不过,我有四个侄儿倒是不错。将来兴许还能抢个头筹”
“你敢打明儿起,我便跟温馨的父母说,让她家的孙女,跟我儿子一起上育儿园,让她上托班”
“那行,这话是你说的,不过将来你的儿成了我的干女婿,哼哼要是嫁妆少了,看你娃怎么上门”余香说不过她,只得让着她。“美得你,嫁妆该你们家出”
俩人打趣了一番,突地都无语地盯着窗外的江水,愣愣地发呆。向燕燕的这座咖啡厅,成了她们相互倾述知己话的固定茶吧。
江水依依,人却早已经回不去了。余生的孤独感,也愈加的强烈。
生活已经这样了,将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,谁都说不明白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第三百零三章我辈皆孤独八
余余被向燕燕介绍给一家服装品牌加工企业,当起了销售副总。这些年,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印染企业纷纷向西部地区转移。通过返乡创业和招商引资,承接的企业带来的新技术,让本已经走向没落的丝绸、纺织等本土传统产业,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。
早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,大规模兴办乡镇企业的大潮中,以蚕桑和棉纺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巢丝厂、纺织厂和制衣厂、床单厂、化工厂,遍布各镇乡和城市。余余清楚地记得,那是镇上就有巢丝厂和纺织厂,主要是收购蚕茧和棉花进行加工。巢丝厂,坐落在镇上最南端的入口处,偌大的厂房,蒸汽车间、缫丝车间,噗嗤噗嗤响动的蒸汽气压,与梭子连轴转动的嗖嗖声响,见着面连说话的声音都听不见。
缫丝车间,向来湿度很大,走进车间里,仿佛走进了热气腾腾的澡堂子。那时候,镇上的青年男女都羡慕在工厂里工的人,拿着稳定的工资,入厂是一身蓝色的工服,出厂是一身光鲜的的确良,穿着黑亮的皮鞋,年轻的女子打着粉,年轻的男子都打着发胶,梳着大背头。很长一段时间,工厂的男女都不愁嫁也不愁娶。农村的女子更是打着灯笼想嫁进去。5s
余余那时候才初中毕业,也格外眼热这些男女,心里也一门心思,想考进厂子里去。但入厂的人,大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,他一个农村孩子,哪里入得了厂。被逼无奈,才去读了高中,考了大学。
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,这些厂的效益逐渐下滑,很快出现了部分关停和破产。跟着大批量的青年男女扛着背包,打着行囊,竞相去北上广打工。不到10年的时间,风光不再的厂子,人走得,散的散,老旧的厂区病病殃殃,扑满了蜘蛛,让大家引以为傲的车间锈迹斑斑,大多数进了厂子的人都人到中年,被逼买断工龄,下岗的下岗,再就业的再就业。
荒弃的厂房,犹如一座活化石,木木呆呆地杵在那里。
不少之前艳羡厂子的人,有的人暗自庆幸,没有跟厂里的人打亲家,而更多的人因为生活所迫,而暗自后悔:当初脑袋长铁了,进什么厂啊,落得要死不活的。
很快,外出打工的风头,盖过了镇上的喧嚣。穿金戴银,带着墨镜,穿着时尚衣服的外出打工仔,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。一群人搞到着了,另一群人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,跟着更多的人跟着人潮走出了山村,去往了更大的城市。
命运就是这般折磨人,辗转烟云过后,一切浮华都烟消云散。
随着产业的转移,后悔似乎成了一种病。但余余思来想去,还是眼光的问题。进厂的当年风光是有眼光的,下岗之前立于危墙之下,也是眼光的问题。外出打工,搞到着的也是有眼光的,没有搞到着的,随波逐流更是眼光的问题。如今,被迫再次打着行囊,回家讨生活,也是眼光的问题。
他不由地唏嘘地感叹道,人啊,这一辈子就怕自个长的这双眼睛。糊涂的时候,迷茫的时候,成功的时候